随着资管市场的迅猛发展,私募基金也是受益匪浅。日前,来自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私募基金尽管管理人数量下降,但行业资产管理规模接近18万亿元,达到17.81万亿,创下历史新高。而从今年来看,随着股市的持续调整,公募基金“奔私”现象再次出现小高潮。
总规模再创新高
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存续私募基金产品数量为10.63万只,较4月增长1320只;存续私募基金总规模达17.82万亿元,在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的同时,也创下历史新高。
不过,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共24427家,较上个月减少52家。这是今年3月以来,全国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第3个月下滑。
分类来看,截至5月末,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8906家,较上月减少14家,环比减少0.16%;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14922家,较上月减少25家,环比减少0.17%;私募资产配置类基金管理人9家,与上月持平;其他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590家,较上月减少13家,环比下降2.16%。
不过,存续基金数量和管理规模仍在上涨。5月份存续私募基金数量106345只,较上月增加1320只,环比增长1.26%;管理基金规模17.82万亿元,较上月增加360.30亿元,环比增长0.20%。
此外,2021年5月,共有107家机构提交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申请,其中,申请通过的机构56家,包括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14家,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42家。同时,协会中止办理39家相关机构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申请,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108家。
上海占据全国第一
而从地域分布来看,上海、北京、深圳三地私募基金机构数量,占据整个行业的半壁江山,接近55%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分布在上海、北京、深圳三座城市。其中,上海的私募基金机构数量和管理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上述数据显示,从私募基金注册地分布来看,截至2021年5月末,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集中在上海市、深圳市、北京市、浙江省(除宁波)和广东省(除深圳),总计占比达70.07%,略低于4月份的70.08%。
其中,上海市4599家、深圳市4408家、北京市4306家,数量占比分别为18.83%、18.05%、17.63%,也就是说,全国接近55%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分布在这三座城市。此外,浙江省(除宁波)2051家、广东省(除深圳)1751家,分别占比8.40%和7.17%。
从管理基金规模来看,前5大辖区分别为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浙江省(除宁波)和广东省(除深圳),总计占比达69.21%,略高于4月份的69.19%。其中,上海市42486.16亿元、北京市38970.67亿元、深圳市21498.16亿元、浙江省(除宁波)10389.31亿元、广东省(除深圳)10007.38亿元,规模占比分别为23.84%、21.87%、12.06%、5.83%和5.62%。
“公奔私”迎来小高峰
而在今年以来,尤其是在春节后,公募基金“奔私”热潮再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私募基金行业持续发展。
最新备案登记信息显示,原长盛基金董事长陈平“奔私”,创立了上海汇万心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他具有28年的金融从业经验;与他合伙的是原国投瑞银基金副总经理储诚忠,两位基金老将一起创业。从股权结构来看,上海汇万心私募基金由自然人陈平、程志强分别持股80%、20%。
而在近期,原光大保德信基金副总经理李常青近期出任上海海镒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该机构也是在今年6月11日刚刚完成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备案,李常青在2002年3月就进入基金行业,先后担任天同基金监察稽核部总监助理、北京办事处主任,2006年4月起担任诺德基金监察稽核部总监,2010年7月先后担任光大保德信基金监察稽核部总监、督察长、副总经理等职务,2020年8月离开了公募。
今年4月2日,海南容光私募基金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完成备案登记,其掌门人是原鹏扬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卢安平。今年5月,国新新格局(北京)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完成私募管理人备案,原易方达基金副总裁、首席大类资产配置官汪兰英出任该私募法定代表人、总经理。此外,原大成基金量化投资部总监刘波加入了上海盾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担任投资总监,该机构也是在今年6月11日完成备案的。
原长安基金专户投资部负责人兼投资经理李庆则加入了上海涡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该机构在今年6月4日完成备案。今年5月24日备案的海南翎展私募基金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其执行事务合伙人是刘红,曾是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投资管理部投资经理。
[新闻链接]
控制风险多元配置
对于下半年的基金配置,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建议,在基金配置上保持谨慎乐观的投资策略。
首先,大类资产配置,建议投资者保持乐观,不要把权益仓位降得过低。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以平衡的多元配置结构应对多变的未来不失为上策,从长期来看,权益资产仍优于固收资产,国内权益资产优于海外权益资产。
其次是权益基金,重视估值性价比。再次是固定收益基金:通过“固收+”增强收益。固收类基金依然具有较高性价比,可适当通过高等级信用债、“固收+”基金增强组合收益。
最后是QDII基金,注重风险把控。(李锐)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 5855973@qq.com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