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存款大门关闭后,面对存款流失风险,部分银行将揽储行为转向“地下”,存款产品的付息方式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些银行为何要“火中取栗”?监管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小动作”?
“现在一些银行存款的计息玩法比‘双11’的电商大促销还复杂。”有储户感叹,“都玩不明白了。”
今年初,地方银行通过互联网异地揽储遭监管明确“喊停”。面对存款流失风险,部分银行将揽储行为转向“地下”,存款产品的付息方式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
调查发现,有的银行通过“口口相传”的白名单渠道向异地储户开放存款业务,有的银行为储户提供积分奖励,还有一些互联网平台仍然在提供存款导流服务,只是较以往更为隐秘。在这些不断翻新的揽储方式背后,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用来吸引储户的关键仍然是存款产品的高息特点。
“隐藏菜单”中的秘密
互联网存款大门关闭后,“开白”成为储户打开银行App上存款产品“隐藏菜单”的主要方式。
据储户介绍,一开始很多银行找客服就可以“开白”,“现在情况就很复杂了,有要进特定的微信群或者联系上特定的银行人员的,还有通过链接‘开白’的,甚至还有的需要日均存款金额达到一定规模”。
提供“开白”通道的银行主要是此前曾通过互联网揽储的地方银行或民营银行。据了解,进入银行白名单的储户可以在该行App上看到特定的银行存款产品,这些产品的年利率通常比展示给普通用户的同类产品高出1~2个百分点,且几乎均为周期派息类产品,即按月或按季度派息的定期存款产品。
例如,新安银行为白名单用户提供了年利率高达3.5%的七天存款产品、年利率4.5%的半年期存款产品等。但在普通用户的App页面上,该行提供的定期存款产品最高利率仅为3.5%。
“银行采取白名单方式,一方面是缩小知晓圈,可能有点擦边球,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刻意营造排他性销售,提升客户体验。”法询金融监管研究院副院长周毅钦表示,“监管部门在执行时肯定是抓大放小,加上白名单方式比较隐蔽,监管难度也提高了,具体执行是否会这么彻底,盯得这么细,其实也取决于当地监管部门的‘监管智慧’。”
仍有银行“火中取栗”
如果说“开白”的方式只是打了个擦边球,满足此前监管提出“一行一策,平稳过渡”留下的空间,那么,还有一些银行则是在监管明令禁止的地带试图“火中取栗”。
这种被越来越多银行关注并采用的方法就是积分返利。上海华瑞银行、武汉众邦银行等皆采用了这种方法,即每存入一定数额的存款,就会向储户返一定积分,积分可以通过兑换京东E卡等方式变现。
以众邦银行App大满贯活动为例,储户每存入1万元三个月期限的定期存款,持有到期即可获得7500个Bang豆,等价于人民币75元。根据该行App页面,三个月定期存款年化利率为1.6%,如果加上Bang豆价值,持有到期的年化收益率可以达到4.6%。
“以上两种方式都存在违规的嫌疑。”某银行人士表示,对后者而言,监管明确规定返利吸存属于违规行为,包括通过返还现金或赠送实物等方式。“但是,很多银行还是会在各个考核节点冲刺存款规模的时候,送米送油。现在揽储压力更大,要完全禁绝也很难。”该人士进一步称。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分析师周茂华认为,银行存款的花样不断翻新,但从加息券到积分奖励,其本质上都是通过提高价格优势、吸引客户,“这些方式对部分中小银行负债压力有一定缓解效果,但这并不符合监管规范和初衷”。
为何屡禁不止?
今年年初,银保监会、央行屡次强调银行不得通过非自营互联网平台揽储,地方银行的互联网业务也必须立足本地。但从前述银行不断翻新的揽储手段看来,异地揽储仍是屡禁难止。
根据央行定义,异地存款是指地方法人银行通过在没有设立实体网点的地市开立的账户吸收的存款,既包括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也包括通过自身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吸收的存款。
但不少银行仍试图在“异地”二字上寻找“发挥空间”。例如重庆富民银行、江西裕民银行等均在App设置弹窗询问用户“是否在当地生活或工作”,但这样的询问“形式大于实质”。有律师直言,银行设置此类问题是将辨别客户来源的责任“甩锅”,“完全是本末倒置”。
有业内人士表示,屡禁不止的另一大原因则在于,民营银行是否纳入异地揽储限制范畴还未明确。目前,仍以高息异地揽储方式活跃的很多是民营银行。有观点认为,民营银行只能设立一家线下网点,因此只能借助互联网渠道在全国范围吸收存款。
“现在很多银行,特别是很多民营银行都还在和监管沟通。”一位业内人士介绍称,有的民营银行是比照城商行管理的,归属地方监管部门管辖,有的则是比照全国性银行,比如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亿联银行,“这些都是和央行报备过的”。
据了解,已有民营银行向监管部门提出申请,转为互联网银行以摆脱异地展业的限制。此外,已获批的中信百信银行、招商拓扑银行和邮惠万家银行三家独立持牌的直销银行也不在异地揽储的禁止范围之内。
目前在监管禁令下,大面积的互联网平台为银行存款产品导流的行为已经停止,对于部分银行一些类似开白名单等处于灰色地带的“小动作”是否还会被“斩草除根”?
有银行人士预计,接下来的监管仍会继续从严,“因为对这些擦边球行为的‘容忍’,可能削弱监管效果与权威性,不利于维护存款市场正常秩序”。亦有业内人士认为,各地方监管可能存在不同步,过渡期留有“一行一策”的空间,“未来如果这块业务规模占比不高、流动性风险不突出的,各地方的执行程度可能也会不一”。(杜晓彤)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 5855973@qq.com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